感触万千!14年了,那些和新概念中心一同成长的孩子们……

每个星期六下午4点半到6点半到新概念上中文,14年来已经成为这群孩子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现在有几个孩子已经上了大一,有的正紧锣密鼓地在准备大学申请事宜,望着这群姑娘小伙们,心中真是感触万千,这是一群陪着我们新概念成长的孩子。

2004年,习惯了当老师的我在家教着唯一的学生,3岁半的小女。身边的朋友看到3岁的小女可以自己读小人书了,都说:“反正你是专业老师,一个也是教,把我们家的娃带上一起教吧。

”就这样6个4岁的娃娃在我家townhouse车库后的房间里开了第一个中文班,用小女的名字命名“COCO华文班”。

有了学生就得做各方的教研,这群CBC,中文是她们的继承语,现成的大使馆教材对这年龄生动性不够,一年100来个识字量对她们也太少了;国内人教版的又太深,内容和她们的生活脱节。所以用当时那台老式的喷墨打印机给他们准备着一份份自选自编的教材。

2006年,没想到由于家长的口碑,一年后很多的家长从1号路甚至温西赶到我们位于列治文Cambie夹No5的偏远教室。当时家里又添了个小弟弟,我们便在旁边租了一间旧House,楼下有两间简陋的教室,这时原先同在新加坡教学的张瑛琳老师加入了我们的行列,我们一起整理教材一起上课。

2007年底,由于小女上小学了,于是搬到了Francis夹No2的Jessie Wowk小学附近,一楼装修成两间明亮的教室,由于西人西人邻居不习惯门口的车流量,所以次年正式把教室搬到了现在的8766 Mckim的地址。

这群孩子跟着我辗转搬迁,十几年来除却圣诞节,无论春假暑假都照常上课,上中文课似乎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到周六孩子们一见面便喜笑颜开的,她们一直都是我教材的第一个阅读者,学习者。

海外中文教学不像在国内或新加坡只要跟着教育部的教材走就行,这儿有更多的自主性,我作为20多年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同时也作为两个CBC孩子的妈妈,我更希望他们除却在小学时能扎实掌握2000常用字外,更多的是能够了解中国的地理历史文化,别日后站在兵马俑、长城、故宫前连他们背后的文化都不明白。

所以高年级便带着他们学《中国地理》、《中国历史》、《论语》、《古代哲学》等,欣赏《孔雀东南飞》,《钗头凤》,《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等古诗词,学习《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前段日子还陪着孩子们读我最喜欢的武打小说《射雕英雄传》。

要把这些编辑成教材当然这得付出非常多的心血,每一篇文章得根据这边孩子的识字量和理解能力来整理,花3-4个小时来备一堂课都是很正常的,但看到孩子们学有所得,任何的付出都是值得欣慰的。

好几位孩子们考了挑战考AP中文后每个周六还一直坚持着,“老师只要有时间我一定来上课。”

这么多年来坚持送孩子从UBC来上课的Michelle的家长说:“平时中文接触少,只要在教室里听上2个小时都是有收获的。”孩子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每一个走进校门的孩子我觉得都是一种缘分,望着长大的孩子,就如做妈妈的,有一份欣喜也有一份淡淡的失落感。 真心的期盼我们的孩子们 在今后的路上能够像学习中文一样坚持不放弃,只要有这份坚持相信你们都会是最棒的。